深化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引擎

元描述: 深化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的关键。本文将深入解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关于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最新部署,并探讨其对中国城镇化发展、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的深远意义。

内容简介: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建设,离不开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完善。近年来,中国城镇化进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区域协调发展成为城市发展的主旋律。如何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从多位专家学者和权威机构的观点出发,深入探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关于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最新部署。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 城市发展进入区域协同时代: 从中心城市崛起、近域尺度城市群发展到最终形成相对均衡的城市网络,中国城市化进程已步入第三阶段。区域协调发展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点,中心城市应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大中小城市的分工和协同发展。
  • 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应进一步强化主体功能区政策,建立公平合理的要素交换机制,统筹发展与安全,并关注新旧动能转换和新质生产力培育。同时要健全城市规划体系,强化引领性规划的落地化,并注重参与式城市更新和社区规划。
  • 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加速: 推动形成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建立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同城化发展将打破城市间传统的行政分割,实现区域资源普惠共享,拓展生产力要素流动空间,促进改善生活品质。
  • 城乡融合发展必须考虑新型工业化: 产业链的垂直分布规律决定了城市发展不能仅聚焦高端产业,而要构建完整的产业圈生态,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精准节点选择,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 在保持土地集体所有权不变,保障农民基本财产权益不受损的基础上,推动土地流转,建立长期稳定的市场化租赁机制。同时,要从推动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入手,逐渐实现全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根本上剥离户籍与福利政策的直接联系。
  •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险、住房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等享有同等权利。要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所需资金筹措与管理归属问题,并通过财税体制改革深化,增强常住地政府的财力,更好地支持常住地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 城乡共同繁荣核心是实现要素双向循环: 要建立和完善市场平等交易规则,激发市场的动力和活力,促进城乡生产的产品实现平等交换,打破传统的以农补工模式,实现城乡要素的双向循环,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新型城镇化:城市发展进入区域协同时代

中国新型城镇化已进入区域协同发展时代,这意味着城市发展将从单打独斗和城市间的竞争,走向区域内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城市与乡村协同发展。这种转变涉及资源、产业链、社会和文化建设、环境效益等诸多方面的互补和协同,也意味着国家主导的治理尺度的重构和再领域化的进程。

城市发展进入区域协同时代,需要我们深刻认识以下几个关键点:

  • 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至关重要: 要解决整个国家的发展不平衡问题,首先要从解决区域内的不平衡状态做起,充分利用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来实现大中小城市的分工和协调发展。中心城市应积极发挥其在产业、科技、人才、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引领周边城市共同发展。
  • 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未来相对紧张的人地关系仍将持续,这使得我国必须走集约化发展和紧凑布局发展之路。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集约紧凑布局是一个重要标志。
  • 城市与乡村协同发展: 要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关键是要实现城乡要素的双向循环,其中实现城乡产品的平等交换尤为重要。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后半程,城乡进行平等交换的条件更加充分,要建立和完善市场平等交易规则,激发市场的动力和活力。

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多管齐下,合力推动

《决定》中关于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部署,为中国未来的城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强化主体功能区政策

主体功能区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内容,将全国划分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未来新型城镇化进行产业和人口布局,都要以主体功能区为基准要素来进行配置,使不同主体功能区的特色能够发挥到极致。

2. 建立公平合理的要素交换机制

绿水青山要变成金山银山,需要价值化或者货币化的过程,要建立公平合理的交换机制,才能更好实现生态服务效应、农业产品效应。

3. 统筹发展与安全

新型城镇化需要统筹发展与安全,需要高度重视国际国内安全形势变化,实现重大生产力的安全保障。

4. 关注新旧动能转换和新质生产力培育

新旧动能转换、新质生产力培育也对城市建设提出新要求,灵活就业形态和个人财富积累的流动性状态也对城乡建设带来新影响。未来城市建设需要考虑新的人口、就业变化的新趋势,确保城市空间布局、基础设施配置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够灵活适应变化,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加速:协同发展,共创未来

近年来,都市圈同城化发展被广泛视为合理有效的选择,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决定》再次强调建立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未来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有望加速。

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将带来以下积极影响:

  • 打破城市间传统的行政分割,实现区域资源普惠共享: 同城化意味着市场的统一化,都市圈同城化旨在打破城市间传统的行政分割和保护主义限制,实现区域资源普惠共享,拓展生产力要素流动空间与区位选择多样性。
  • 降低企业和个人的成本,提升效率,并促进改善生活品质: 都市圈同城化有助于降低企业和个人的成本,提升效率,并促进改善生活品质。
  • 推动形成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 城市是一个复杂巨系统,超大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大,管理更加复杂。要推动形成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还要依托数字化技术和数字化社会建设,这些辅助工具为城市治理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也预示着未来城市治理创新的主要发展方向。

城乡融合发展必须考虑新型工业化:产业链协同,共谋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必须考虑新型工业化,使得产业链供应链能够在大中小城市之间、城市与县乡村之间实现更精准的节点选择,进而催生更专业化的分工。这符合产业区域协同发展的基本客观规律,旨在促进不同产业间的紧密合作与相互支撑,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良性格局,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必须考虑新型工业化的主要原因:

  • 产业存在垂直分布的客观规律: 从高端的高投入高产出产业,到劳动密集型产业,都垂直分布在产业空间中,呈现圈层化、廊道式分布特征。
  • 构建完整的产业圈生态: 城市可以发展群主型产业,但要构建完整的产业圈生态,还需要一系列与之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的区域性分布的产业配套。
  • 乡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全面对接和融合发展: 乡村不仅要做农业现代化的基地,而且要实现乡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全面对接和融合发展。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破除障碍,促进发展

《决定》将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将城乡融合发展提高到中央战略高度,赋予城乡融合发展更丰富的内涵。要进一步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我认为重点要关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

具体措施包括:

  • 推动土地流转,建立长期稳定的市场化租赁机制: 在保持土地集体所有权不变,保障农民基本财产权益不受损的基础上,推动土地流转,建立农村土地长期稳定的市场化租赁机制,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激发农村发展动能。
  •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全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要从推动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入手,逐渐实现全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根本上剥离户籍与福利政策的直接联系。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决定》明确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意味着多年争议终于尘埃落定。农业转移人口在常住地就业、居住、消费,应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这符合“共建共享”原则。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 资金筹措与管理归属问题: 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需要财政支持,与地方财政和税务资源再分配调整密切挂钩。《决定》明确,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拓展地方税源,适当扩大地方税收管理权限。财税体制改革深化将进一步促进央地税收关系再平衡和再分配调整,增强常住地政府的财力。
  • 社会保险、住房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等方面的权益问题: 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险、住房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等享有同等权利。

城乡共同繁荣核心是实现要素双向循环:共谋发展,共享未来

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核心是要实现城乡要素的双向循环。其中城乡生产的产品应实现平等交换尤为重要。

实现城乡要素双向循环,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 建立和完善市场平等交易规则,激发市场的动力和活力: 我国在工业化早期存在显著的工农业产品剪刀差,以农补工,推动工业化进程,但农产品的低价体制会影响农民种地积极性。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后半程,城乡之间已具备了进行更平等交换的条件,要用更公平的交换方式来重新设计城乡之间的贸易架构和定价体系。
  • 促进城乡生产的产品实现平等交换: 要打破传统的以农补工模式,实现城乡要素的双向循环,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1. 如何理解“城市发展进入区域协同时代”?

“城市发展进入区域协同时代”意味着城市发展将从单打独斗和城市间的竞争,走向区域内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城市与乡村协同发展。这种转变涉及资源、产业链、社会和文化建设、环境效益等诸多方面的互补和协同,也意味着国家主导的治理尺度的重构和再领域化的进程。

2. 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要从哪些方面发力?

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强化主体功能区政策、建立公平合理的要素交换机制、统筹发展与安全、关注新旧动能转换和新质生产力培育、健全城市规划体系。

3. 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有哪些优势?

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将打破城市间传统的行政分割,实现区域资源普惠共享,拓展生产力要素流动空间,促进改善生活品质,并推动形成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

4. 城乡融合发展为什么必须考虑新型工业化?

产业存在垂直分布的客观规律,城市发展不能仅聚焦高端产业,而要构建完整的产业圈生态,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精准节点选择,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5.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主要包括推动土地流转,建立长期稳定的市场化租赁机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主要包括从推动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入手,逐渐实现全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根本上剥离户籍与福利政策的直接联系。

6.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哪些关键举措?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需要解决以下问题:资金筹措与管理归属问题、社会保险、住房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等方面的权益问题。

结论

深化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的关键。未来,中国城镇化发展将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城乡融合、要素循环,以更高质量的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