皓元医药(688131.SH)创始人之一的薛吉军,其在皓元医药上市两年后带领甘肃皓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皓天科技”)冲刺科创板IPO,却在近期迎来终止审核的结果。

  上交所官网披露,终止皓天科技发行上市审核的原因在于公司及其保荐人撤回申请。在此之前,上交所已对其发出问询,但皓天科技没有披露问询答复文件。

  招股书显示,皓天科技是一家CXO(医药外包服务机构),主要为客户提供CDMO(医药合同定制研发生产)和CRO(定制研发)服务。报告期内,皓元医药既是皓天科技的第二大股东,又是其前五大客户之一。

  2023年6月末,皓天科技科创板IPO申请获受理,约一个月后进入问询阶段,此后不到半年,公司撤回申请。外界对其撤回速度之快颇感惊讶,同时对撤回原因及问询内容留有疑问。

  2024年1月2日,皓天科技相关负责人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撤回IPO申请主要与市场环境的影响及公司2023年下半年业绩不达预期有关。“公司还是有上市的打算,但还没有形成具体规划,公司正在针对当前的形势调整业务结构。”

  事实上,近期有多家CXO企业撤回IPO申请,行业正在经历增速下行的短期阵痛。

  业绩高增长不再

  招股书显示,皓天科技主要从事提供高端药物原料药及其关键中间体、佐剂等功能分子的设计、合成、功能化应用过程中的CDMO和CRO服务。

  2020—2022年,皓天科技实现营收分别约为1.41亿元、2.44亿元、2.8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42.85%,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约为970.38万元、3032.75万元和4732.62万元。

  分业务来看,药物化学CDMO项目是皓天科技报告期内的主要收入来源。2020—2022年,该业务收入分别约为1.36亿元、2.42亿元、2.82亿元,复合增长率约43.98%,各年营收占比均在97%以上。相反,药物化学CRO业务的收入占比仅有个位数,且在报告期内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在2021年的营收为0,皓天科技对此没有披露原因。

  与同行业可比公司毛利率平均值对比,2020—2022年,皓天科技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35.14%、37.21%和43.26%,前两年水平较低。皓天科技对此解释称,主要是公司生产基地于2020年6月开始陆续投产,经营规模较小而制造费用较高所致。

  招股书显示,皓天科技主要依托子公司——甘肃皓天医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白银生产基地开展生产。作为产能的计算依据,公司的反应釜体积从2020年的约13万升持续增长至2022年的约22万升,产能利用率从64.67%提升至91.76%。

  皓天科技CDMO业务快速增长的这些年,国内小分子化药CDMO市场规模也迎来扩张。根据Frost&Sullivan的统计数据,2017—2021年,中国小分子化药CDMO市场规模从269亿元增长至39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0.4%。

  国内医药外包服务行业空间广阔,但整体呈现多、小、散的格局,市场集中度较低。对于皓天科技来说,其面临的现实情况是:“公司为行业后进入者且业务相对聚焦,与国内部分起步较早、布局齐全、产业链涉及范围广的医药外包服务行业龙头企业相比,公司市场占有率较低,规模效应不明显,如果公司不能在细分领域、特色领域快速进一步拓展并形成显著优势,可能对未来公司市场开拓及成长性产生不利影响。”

  不仅如此,皓天科技这些年来的收入主要依赖前五大客户。

  招股书显示,2020—2022年,皓天科技向前五名客户销售金额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0.59%、55.18%和42.56%。其中,皓元医药持续位列第二大客户,这三年为皓天科技贡献的收入分别为1496.14万元、3150.11万元、3154.92万元,占比分别为10.62%、12.93%、10.97%。

  年报显示,皓元医药主要为客户提供小分子及新分子类型药物CRO和CDMO服务,主要业务包括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的研发,原料药、中间体的工艺开发和生产技术改进,以及制剂的药学研发、注册及生产。2006年,薛吉军、郑保富、高强等人出资设立皓元医药,后两人为皓元医药现任实际控制人。2009年,皓元医药、黄海、李瀛共同投资设立皓天科技,由薛吉军担任法定代表人。截至目前,皓元医药仍持有皓天科技9.72%股权。

  皓天科技在招股书中指出,皓元医药与公司长期开展业务往来。报告期内,公司向皓元医药及其子公司持续销售医药中间体。“公司与皓元医药之间的交易为生产经营所需,关联交易价格公允。”

  据皓天科技相关负责人透露,上交所对皓天科技发出的问询涉及公司与皓元医药的关联交易,“公司后期将对此做适当规范,但具体如何落实仍需视公司经营方向、双方合作意向等情况而定”。

  2020—2022年,皓天科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4275.89万元、604.55万元、-6097.49万元,主要是因为公司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生产采购需要提前支付的资金增加所致。“随着经营规模和研发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司营运资金需求日益增加,如果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持续为负,可能导致公司出现流动性风险。”皓天科技在招股书中发出这般风险提示。

  行业增速下行

  事实上,皓天科技只是2023年下半年以来CXO行业密集撤回上市申请的一员。

  2023年12月27—28日,据创业板官网披露,浙江湃肽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湃肽生物”)、北京思睦瑞科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思睦瑞科”)先后撤回发行上市申请。其中,湃肽生物IPO申请获受理的时间与皓天科技几乎重合,也在2023年7月受到审核问询,同样没有披露问询答复。思睦瑞科的IPO之路则已走到完成第一轮问询,并于2023年3月更新财务数据,但同在2023年年末选择撤回。

  招股书显示,湃肽生物的主营业务包括为客户提供多肽原料药研发及定制生产服务(CDMO/CMO)及多肽药学研究服务(CRO),这两项业务在2020—2022年为公司带来的收入占比在13%—26%之间,收入总体呈稳定增长态势;思睦瑞科主要为疫苗、慢性病、传染病等疾病领域为主的生物医药企业提供CRO服务。据披露,截至2022年年末,思睦瑞科已累计承接超过220项疫苗Ⅰ—Ⅳ期临床试验运营项目及300余项临床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业务,项目承接量连续三年市场占有率超过30%,位居疫苗临床CRO行业领先地位。

  招股书显示,2020—2022年,思睦瑞科营业收入分别为1.88亿元、2.75亿元和3.6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9.78%;净利润分别为2773.72万元、6179.34万元和8713.36万元,年复合增长率为77.24%。深交所对思睦瑞科IPO主要问询的内容涉及新冠疫情对经营业绩可持续性的影响。问询答复函显示,新冠肺炎疫苗项目为思睦瑞科带来的营收从2020年的389.03万元增至2022年的1.16亿元,净利润从2020年的22.12万元增至2022年的2016.71万元。问询过后,思睦瑞科在招股书补充披露“新冠项目业绩贡献不可持续的风险”。

  而在上述CXO自行撤回IPO之前,主要从事CRO服务的北京诺康达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冲刺创业板IPO于2023年7月遭否,其业绩在两次申报期间大幅波动,且因信披不规范收到监管警示。

  实际上,近两年来围绕CXO业绩波动的话题讨论不断。

  2023年12月,CXO龙头之一药明生物(2269.HK)下调2023年部分业务的业绩预期。药明生物预计,2023年整体目标收入增长低于预期,增长率约为10%,而过去6年,公司每年均维持40%以上的营收增速,最高点超过80%。

  药明生物在公告中指出,生物技术融资挑战以及CMO短期面临收入延期问题是影响公司业绩的主要因素。根据药明生物给出的数据,行业目前正在经历短期阵痛,2023年仅有个位数的增长,而过去几年间,行业每年增速约为15%。

  行业寒冬感受明显。在采访过程中,皓天科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透露,公司预计2023年的净利润能够突破5000万元,但从实际结果来看,还是未能达到预期。